曾经的记忆:一张“边防证”的故事
http://wx.szdag.gov.cn/attachment/2020/sz40_017.mp3
1980年秋,年仅17岁、刚刚中专毕业的热血青年凌晓从陕西汉中出发,登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经过大半个月的跋涉、多达七八次的辗转,他来到了广州,并在这里凭着边防证买到了一张前往深圳的车票。
从那时起到现在,风风雨雨40年间,他见证了特区的成长和巨变,这是凌晓引以为傲的人生体验。
从陕西到深圳跨越上千公里,当时还没有直达火车。很多短途车辆一天只有一班,错过一趟就只能多住一晚。凌晓与同事们一路多次转车,经过大半个月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了深圳。
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凡是进入深圳经济特区的人,必须在二线关口出示特区身份证或边防证以备查验。当时要办一张边防证,申请的手续非常复杂。拿到边防证后,凌晓把它小心放好,十分珍惜。
秋天的深圳,天气仍然很热。这里的树种和北方迥然不同,郁郁葱葱。尽管目光所及的一切都让凌晓倍感新奇,但那时的深圳条件却非常艰苦。凌晓记得,现在的上海宾馆周边在当时还遍布着稻田、水池,不少当地人赶着鸭子走来走去,尘土飞扬。
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经济特区迅猛发展,让身处其中的凌晓感受到了无穷的动力。从参与基础建设到生产电子设备,再到投身证券行业、从事房地产开发,伴随着特区的发展,凌晓的人生有了多重体验。但几十年间,初来深圳所持的边防证,却一直被他留在身边。
每到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这张保存完好的边防证就会被拿出来展览。特区成立15年、20年、30年的时候,这张证件及其背后的故事都广为流传,让观众们一次次回忆起特区初创的奋斗往事。期间,也有机构想要收藏这张边防证,但凌晓总是舍不得。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的特殊年份。年初,凌晓在车上听到电台广播,说深圳市档案馆筹备有关展览,征集展品。这一次,凌晓心动了,最终将这张珍贵的边防证捐给了深圳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