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谈办”:深圳对外开放的先声
http://wx.szdag.gov.cn/attachment/2020/sz40_029.mp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神州大地春潮萌动,地处南海之滨的深圳得风气之先,于1978年底就建立了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此后又肩负国家建立“出口特区”的使命,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1979年5月,深圳市“洽谈办”成立了,深圳改革开放啼声初试,奔腾的年代拉开帷幕。
1979年5月,深圳市对外经济技术联络办公室正式成立,这个专门负责和外商、港商谈判引进外资的部门,从成立之日起就忙碌不已,当年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洽谈办”。这个职能相当于后来“招商办”的部门,被称为是“深圳建市后最重要的一个部门”,它的成立被认为是深圳对外开放的先声。
彼时,深圳市政府在新园招待所办公,新成立的“洽谈办”没有地方落脚,最后选择了深圳戏院,20多个人合用几张办公桌。
“洽谈办”成立之初,上上下下都没有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去招商,如何去引资。大家主要是通过自学,在实践中摸索,研究怎样做既对中国有利,又不违反当时的法律。
例如跟百事可乐的合作,在相关的法律上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条款,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合作模式,于是就自创一个词叫“中美合作企业”。通过用这种叫做“合作企业”的形式,他们开创了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全新模式,这在当时是个首创。
在深圳戏院简陋的洽谈室里,工作人员向前来投资的港商反复讲解特区未来的规划。当时前来洽谈的港商络绎不绝,每天都来很多人,多的时候每天有200多人,少的时候也有50多人。因为来的人太多,小小的办公室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当时与百事可乐合作的深圳罐头厂,厂址位于罗湖田贝,那时四周都还是农田,没有什么像样的路。1981年签订合约时,深圳罐头厂安排了辆四轮拖拉机作为迎宾车,把代表们接了过来。就这样,在“洽谈办”的努力下,百事公司成为第一家到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也是首批进入中国内地的跨国公司。
此后,深圳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长期居于中国内地各大中城市前列。1980年以来,根据《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包括企业经营自主权、税收、土地使用、外汇管理、产品销售、出入境管理等。通过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和租赁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加速了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