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打印

大鹏所城,南国的将军之成

发布时间:2012-08-29 信息来源:深圳市档案馆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

  2000年年底,我从江汉水乡来到了深圳特区,很快就知道深圳东部半岛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大鹏所城。我知道,一个地方既然有古城,自然会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因此,30多年来人们对深圳的评价的客观性,开始令我生疑。30多年前的深圳,她仅仅是一个边陲小渔村吗?她的新型的“一夜城”的光环,是不是使人们忽略了什么?如果确有忽略的地方,也许恰好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于是我一直想对深圳的历史文化作一番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证的深入,深圳这座以现代化、年轻化而著名的新型城市,也开始在我面前撩开面纱,其历史的真面目终于渐渐清晰。

 

  所城源远流长

  所城,不仅是当今,就是在所城兴盛的年代,知道这种称谓的人也比较有限,更少有人能明白这个特定名词的意义与内涵。

  所城是古代沿边沿海要冲所修建的军事城池的称呼,其作用是负责沿边沿海的防务。所城的源流,可追溯到唐代。唐代的“贞观之治”使大唐的对外贸易日益兴盛,从而使广州发展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枢纽。这样,珠江口沿岸、特别是珠江口东岸沿岸地区,其经济和军事地位日益重要。唐玄宗初年,朝廷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官职——市舶使。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朝政府则在广州府宝安县南头城东南海边(今深圳市南山区古炮台遗址一带),设置了一个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军事机构——屯门镇,驻军2000人,防线从南头一直布到香港青山下的海岸边。这是古代深圳最早的军事驻防。因为深圳是当时的广州府的门户,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军事要地。到了宋代,屯门镇仍为军事要寨,只是称呼改成了屯门寨。到了东晋南朝时期,朝廷又在屯门寨以西25公里的固戍新设立了一个军营,称固戍角寨。这里要说明的是,在明朝以前,这些沿海军事要寨的任务还只限于海上缉私与防盗,真正用于军事则是在明朝才正式开始。因而“所城”这个称谓,也是从明朝才真正开始出现的。

  据史书记载,明朝建立以后,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总结历代军事建制与边防屯守的经验与教训,创立了“卫所”制度,以分屯设兵,寓兵于民。在这种卫所制度中,朝廷令卫所中的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军食粮,广泛地控制沿边沿海的要害地位,以达到保卫国家疆土的目的。“卫”之全称为卫指挥使司,一般有军士5600人;“所”之全称为守御千户所,一般有军士1200人。卫所制度中,卫所中的军士是一种固定的职业,终生拥有。不仅如此,这种职业还是世袭的,即作军士的父亲去世后,由其长子顶替军籍,兄去世后,则由其最大之弟顶替,若家中男丁全故或后继无人,还要到其原籍族中找人顶替。与此同时,军士的家属不列入民籍,而另列入军籍,称为军户。一旦成了军户,全家就要迁至指定的卫所世代为军,军户自然也不由地方管理,而属朝廷直辖,且不得随意脱离军籍。这样的卫所制度,为朝廷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兵源,以储备兵力,便于调遣。

  因为城内居民中的男丁世代从军,加上沿海一带战事频繁,因而所城之内尤其崇尚武风,且英雄辈出,大鹏所城亦不例外。据有关文献记载,仅清朝中叶,大鹏所城内就相继出了三个水师提督,四个总兵,十数个副将,千总等中下级军官更是多不胜数。卫所实行军事屯田制度,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种子、耕牛等生产资料,屯田自养,这样,朝廷也可以省去一大笔军饷和运输军事物资的人力物力。朱元璋得意地说:“吾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卫所制度的好处,由此即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屯田制也使长期荒芜的边疆土地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当时仅大鹏一所,屯田就达92.34顷(1顷=100亩)。可见朱元璋的这一历史性创举,充分显示了这位开国帝王非凡的韬略。

  明朝初年,沿海岛屿盗匪、倭寇和番夷为害猖獗,朝廷决定在广东沿海增设卫所多处,以固海防,以安社稷。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广东都指挥同知花茂上奏朝廷,建议增加沿海卫所的密度,卫所之间,或筑墩台,分兵把守,或设屯田,使军士自养。过了10年(即公元1394年),朝廷终于迟迟准奏,责成花茂在沿海设立东莞、大鹏二所。东莞所设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宝安县城旧址(后称新安县,今为深圳市南头古城),大鹏所则在距东莞所120多里的大鹏岭(今深圳龙岗区大鹏镇),两所互为配合,联守广州之门户。

  大鹏守御千户所的具体督建者为广州卫千户张斌。那时从县城所在的东莞所到大鹏岭之麓,路途虽然只有120余里,却为山岭阻隔,地势险峻,行路艰难。但是张斌尽职尽责,将荒山野岭上的这个所城修建得十分出色。《新安县志•卷之三•城池》记载:“(所城)内外砌以砖石,沿海所城,大鹏为最。”大鹏所的设立,使广东及珠江沿岸的海防和社会治安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因此,大鹏所城的作用与地位也是十分重要。

  到了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因为海防的需要,清政府在广东增设水师提督,驻扎虎门,下设五营。大鹏为虎门所辖之外海水师营,设营守备1员,把总1员,外委2员,军士250名,分防兵590名。清道光年间,为防外敌骚扰,加强海疆防务,清政府又将大鹏营提升为大鹏协,统领左、右营两营,进一步加强了深圳(包括香港)地区的海防力量。这是大鹏所城最为兴盛的时期,大鹏所城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名垂青史的。

  大鹏所城距今已逾600多年历史,虽历尽岁月的沧桑,却风貌依然,气势恢弘,而且保存得相对完整。据大鹏所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古老城池的完好率高达90%以上,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得这样完整的大型古老建筑群落。

 

  所城历经六百年沧桑

  大鹏所城位于大鹏半岛之颈部,后枕大鹏岭,东临大海,正是海防要隘。经过实地考证和资料的查阅,可确认整个所城呈方形布局,占地10万多平方米,城墙由麻石与青砖砌成,墙基宽5米,墙体宽2米,墙高6米,整个城墙的周长约1000米。城墙上有雉堞(城垛)654个,并辟有马道,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上有一座敌楼,每座敌楼两边设四个警铺。在所城外围的东、南、西三面,环绕着一条长1200米、宽5米、深3米的护城河,河中四时灌水,以强防务。所城的北面虽然没有护城河,但却靠山,有着天然的屏障。

  在大鹏所城,我怀着景仰与求索,在古老的石街窄巷中搜索历史的履痕,在明清风格的民居中寻觅民俗文化的遗韵。那时,我深深地感到那一方青石或一片碎瓦,那一扇门扉或一面板壁,无不是文明与文化的徽记。当初明朝开国帝王为了其朱家江山不朽,创造了卫所屯垦制,并将其推行到了极致,这才有今天的大鹏所城,以及散布全国各地边塞的军事化堡垒。我觉得如果抛开朱元璋的公心与私念不说,那么他开创的屯垦制度,为中国的国防历史与边疆地区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繁荣,所作出的贡献是完成可以用“不朽”来下结论的。因此,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上来说,我们不得不感谢这位一朝帝王。

  根据历史记载,大鹏所城的雏形其实可以上溯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当时沿海打击海盗,稳定边疆,朝廷命征南将军廖永忠和朱亮祖平定、镇守广东,并在沿海设置卫所,卫戍海疆要冲,那时大鹏即开始屯军。不过大鹏所城的修建,则是在1394年才开始的。

  大鹏所城最初的选址并非现在的龙头山麓,而是在大鹏半岛最南端的西侧一处地方,即现今的深圳龙岗区的南澳镇西涌村。但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原所城修筑了一段城墙之后,却突然停建,改址现今的大鹏镇乌涌村。在南澳镇西涌村的所城原址,至今仍保留着一段80多米长的石头城墙,这段城墙在数百年的漫漫岁月里,任随风吹雨打,一直默默无声,似乎刻意保守着一段军政秘史。在采访时,西涌村的老住户都称那一段残壁为老大鹏或旧大鹏,言谈之间,充满了惋惜与追念。大鹏所城突然改址,不仅史料上没有记载,就是民间也没有相关传说,一位老者说,这大概只能用军事秘密来解释了。我觉得这也不无道理。一方面,那时深圳的居民,大多数也是外地迁来的移民,国家大事固然重要,但自家的衣食住行则更为现实,谁会对一座军事城池的改址而究真呢?其实现今的深圳移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聚于一城,很少有心去追究这座城市的过去,更关心的则是现在和将来。另一方面,大鹏所城内的居民皆为军户,因而也具有普通百姓所没有的素质或者说意识,他们也养成了保守军事机密与少议政事的秉性。我想,这也是大鹏所城的精神之所在,因此对大鹏所城的改址原因的不详,我们也就用不着感到遗憾。

  大鹏所城建成后,因所驻军士亦军亦农,于是有的从家乡携来眷属,有的娶当地女子为妻,因而人口日益增加,城内民居日渐增多,一时间十分兴盛。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大鹏所城即形成了东门街、南门街、正街三条主要街道。据说昔时大鹏一带的土著与渔民都在所城内赶集,可谓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因面街市相当繁华。后来,大鹏所城内又陆续建起了县丞署、参将署、军装局、火药局、大鹏所屯仓等官方机构,以及天后宫、候王庙、赵公祠、华光祠、晏公祠、将军第等建筑,从而使大鹏所城更加完美,更具生活与文化气息。

  作为一座军事化的城池,大鹏所城建成之后,为了训练军士,提高将士的战术水准与作战能力,遂在城东数百米处的龙头山下,开辟了一个面积达数十亩的演武场,俗称东校场。后来因为所城的规模扩大,驻守的军士增加,东校场太小,便又在大亚湾海滨再开辟了一个面积相近的演武场,俗称西校场。东西校场一直沿用至清末才废弃。

  大鹏所城不仅历史悠久,占地广阔,而且在明清两代抗击倭寇与英殖民者侵略的斗争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从大鹏所城被列为深圳唯一、同时也是全国同类所城建筑群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看,它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香港、澳门相继沦为了外国人的殖民地,于是,深圳一线的门户已被堵封,或者说失去了其门户意义,因而这一线的海防也不再重要。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中英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人强行租借了深圳河以南地区及离岛,即殖民地时期的香港。因此,大鹏协所辖之寨城汛台,除左营本部大鹏所城、盐田汛和老大鹏汛外,其余全入英人之租界,故被裁设。《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有“……所有现在九龙城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至九龙通向新安陆路,中国官民照常行走……,仍留附近九龙城原旧码头一区,以便中国兵商务船渡艇,任便往来停泊,且城内官民任便行走。”

  甲午海战后,英军接管新界,激起元朗、锦田、深圳等地乡民的奋力反抗,英政府以清政府官员协助不力,并以九龙城、深圳对香港和新租地防务不力为借口,于1899年5月16日,出兵占领了深圳和九龙城,将九龙城官兵驱逐出境。清政府经过近半年的外交斗争,加之深圳、东莞民众的反抗,英军终于撤出深圳,但九龙城却拒不交还。为抗倭防盗而开始营建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历明、清两代,至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而失去其军事价值,大鹏协水师营的军事设施也被裁撤。大鹏所城历经500余年的风风雨雨,结束了其屯边守土的历史使命。随之,大鹏协两个水师营的主要海防设施也被迫裁撤,大鹏所城作为防御外国侵略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从此陨落),辉煌不再。

  民国后,大鹏所城不再驻军,也就是不再作为海防要隘,因而渐渐衰落,又加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场历史文化的大浩劫,大鹏所城的城墙已不复存在,护城河被夷为平地,其北门也被毁掉,实在是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痛心。大鹏所城虽然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但它永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删除的标点,是中国近代史上抗击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一座丰碑,是鸦片战争的最好纪念。

 

  所城里的明清民居

  在大鹏所城游览,你一定会被所城内的上千间明清风格的古老民居所打动,这样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老民居,在全国已属罕见。如果你还没到过深圳,或者身在深圳却不了解它的历史,乍一听说深圳有这样的历史古城,你一定会难以置信。然而这一切都是现实存在,一切都会展现在你面前,一切都可以让你在饱览中得到证实。

  置身于大鹏所城,那些青砖灰瓦,那些窄街小巷,那些画栋雕梁,一切都使人恍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世外桃源,或者说走进了梦境。在古老的街道两旁,风格统一的古老民居排列得错落有致:或小门小窗小院,青瓦盖顶;或大门大厅大堂,雕梁画栋;而雕刻精美的檐廊屏风,印痕斑驳的石阶水井,则在无声地讲述着鲜活的往昔。可以说,大鹏所城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与魅力。

  大鹏所城的上千间古老民居虽历经数百年风雨,却风格如故,景致依然。有关古代文物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鹏所城的民清民居,是全国范围内保护得较为完整的民居之一。近些年来,一些反映明清时代背景的电影电视的外景多在大鹏所城拍摄,其中较知名的有《中英街》、《南拳王》、《小河弯弯》等。古代大鹏人民给我们留下的这笔巨大的历史财富,永远让我们享受不尽。

  从大鹏所城的民居来看,它们具有广府和客家两个民系民居的综合特点。因为深圳地处广东三大民系(广府、 客家、潮汕)的交汇点,而大鹏又处在这个交汇点的东北角上,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鹏民居较为独特的风格。因此,大鹏所城是岭南地区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大鹏所城的所有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美、修造最精致的非十数座将军府第莫属。作为一座军事化城池,大鹏所城的将领的地位自然很高。大鹏所城建成后,经过数年的发展,除了军士之外,以军士家属为主体而形成的百姓日渐多于军士,军事将领也不得不兼管政事。因此,大鹏所城的将领,可谓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酽然一方诸侯。于是,与之对应的处理军政事务的将军府第也就应运而生。

  在大鹏所城历史上,最著名的将领当数以赖恩爵将军为首的赖家将,其次为刘起龙将军。这些将军有的在大鹏服役,有的则在其它地方服役,但大都为大鹏籍人。将军因战事而名,府第则因将军而显,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著名,这些将军府第所受到的保护,自然非一般的民居可比。现在我们见到的几座将军府第都保护得相当完好,这也是大鹏所城莫大的幸事。

  我们还是从最著名的赖恩爵将军的府第说起吧。

  赖恩爵将军字简廷,清代广东新安县大鹏城人(即大鹏所城),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5年),少时随父(浙江定海总兵官,晋封一品振威将军)出任阳江,并在阳江入伍,从兵士、把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等职一路晋升,一直做到参将、总兵,后因在鸦片战争中战功赫赫,晋升为水师军务提督,是中国历史上除林则徐、关天培、邓廷桢外的著名抗英名将。著名的鸦片战争或者说甲午海战的第一枪,即由赖恩爵将军率军在大鹏协辖区——现属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九龙海域打响。赖恩爵将军深受当时的林则徐赏识,同时也深受军民敬重。赖恩爵将军于道光二十九年病逝,葬于大鹏大坑山爬鸡地。光绪3年(公元1877年)再迁葬于大鹏王母村黄岐塘,原墓地则留石人、石马各一对,可谓一生辉煌。

  赖恩爵将军的府第位于大鹏所城南门内右侧100米处,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是大鹏所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建筑。整个将军第为清代府第式建筑群,由数十栋屋宇组成,建筑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规模十分宏伟。府第院门横匾为 “振威将军第”五个金字,院门对联为:

  秀一鹏山开泰运,

  重班凤阙迓鸿庥。

  横匾与对联均为道光皇帝亲笔御书(道光二十四年),十分珍贵。将军第院门前置石麟麒和象征武官府第的石鼓各一对,檐板、梁枋上有饰金木刻,刻绘着人物故事,花鸟草木及墨书诗词,文化气氛十分浓稠。赖将军第的正屋大门上的对联为:

  奉旨抗英筹战略,

  秉承护国著奇功。

  此联为福建水师巡抚郑庆肜于道光二十六年所题。

  赖将军第为侧门内进,正间为住宅,三套三进三间结构,当心间三厅三天井,左右次间三厅二天井十厢房,侧间为宾房,属三进三间结构。两间前长廊有月门相通,地面铺砖,长廊前有倒厢,正间有前院、侧廊,侧间有后院、偏厢,前后院均有水井。将军第的主要建筑材料为青砖墙、红地砖、木梁架、石柱础,瓦顶为硬山顶,中有灰脊。将军第以一丈多高的高墙围着,可谓大气磅礴,非同凡响。1984年,赖恩爵将军府第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赖家多出虎将,有“三代五将”之美誉。这三代五将分别是赖恩爵将军的祖父赖世超(闽粤武举考官、从二品武功将军)、父亲赖英扬(浙江定海总兵官、从一品振威将军)、三叔赖信扬(福建厦门水师提督、从一品安鹭将军)、四弟赖恩赐(福建晋江镇台、从二品武功将军)。赖家将军多,因而府第也多,据查证共有将军第七座,可见赖家将昔日的威风与荣耀。

  与赖家将军第相比,以清廉亲民而著称的刘起龙将军的府第则逊色许多,不过仍不失为一座有大家之风的古代建筑。

  刘起龙将军字振升,号云齐,也出生于鹏城,生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72年)。刘起龙将军初入大鹏营为军,嘉庆8年授平海营右哨把总,后升为千总、守备、镇标游击、参将、协副将、总兵,道光六年升为福建水师提督,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他于巡洋时卒于海上,葬于大鹏城东南大坑上村爬鸡地。1984年9月,因修建现在的大亚湾核电站的需要,其墓迁至大鹏所城东校场。刘起龙将军墓前立有道光皇帝所赐之“御祭文”碑,右侧为兵部尚书兼闽浙总督张尔准和水师提督陈化成所立之“古之遗爱”石碑。

  刘起龙将军的府第位于大鹏所城南门街内,是一座清代中叶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群,长30米,宽17米,总建筑面积510平方米,门首横匾题“将军第”三个楷书大字。刘将军第平面布局为侧门内进、当心间为住宅,三进三间,二厅、一天井、六厢房。左为后院,内有前后厢房四个,天井一个,前有长廊,当心间与后院有门相通。刘将军第保存也十分完好,也属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鹏所城内的将军众多,较为著名的将军第还有刘钟武略将军第、徐勋武略将军第、杨耀宗武显将军第等。人们常说,大鹏所城是南中国的一座将军之城,真可谓有“屋”为证,名不虚传。(照  川/文)

主办单位:深圳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copyright@深圳市档案馆

ICP备案号:粤ICP备19114015号-1  粤公安备案44030402001162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林丰路2号档案中心A座、C座 邮政编码:518049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