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打印

黄舒:深圳历史上最早成名的南粤孝子

发布时间:2013-09-06 信息来源:深圳市档案馆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

  “西晋伦常南粤士,六年庐墓一生心。”这副对联刻在宝安区新安街道上合村黄氏宗祠里的一个牌坊上,说的是晋代南粤孝子黄舒的故事。黄舒是深圳古代封建社会最早成名的一个人物,其孝道事迹影响深远。

  据明朝《重刻卢中丞东莞旧志》风俗条载:“邑在晋为郡,东晋永嘉之际,中州人士避地岭南,多留兹土,衣冠礼义之俗,实始于此”。东晋时今之东莞、深圳和香港皆属东官郡宝安县的一部分,自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州人士纷纷向南迁徙。南粤其时战乱少,生产发展,生活安定,素为中原人向往之地。1952年广州南郊敦和乡客村发现的1座西晋愍帝建兴二年(314)的大型砖室墓墓砖铭文“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 和1954年广州西村孖岗1号墓发现的西晋墓墓砖铭文 “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两墓砖铭文得以佐证。晋代的黄舒就是这个时期迁居岭南后而成名的人物。

  黄舒,字展公,其父黄教始迁宝安。黄舒心地善良,非常孝顺父母,生活贫苦,孝亲的礼仪从不忽视。据说他每天干活回来,一是换洗整齐陪父母吃饭,以示恭敬,虽酷暑却不脱衣帽。亲朋有请帮忙的,千里之遥,也必然前往。父亲不幸去世,黄舒痛不欲生,含泪葬父后,于父坟之侧搭茅庐守孝。夜深想起自少跟随双亲远走他乡,沿途熬过多少辛酸,历经多少风险,终落脚南国之宝安;生活稍见安稳,如今父亲溘然离去,伤心之处,声泪俱下,阵阵凄嚎,闻者无不饮泣。他守孝三年,不喝酒,不吃肉,每天只一罐稀饭充饥,以致形容憔槁。夜守庐墓,虎啸狼嚎,风霜雨雪,孝心不改。后其母逝,亦如此,共守六年。

  此前,当地人未接触过中原文明,对这些礼节闻所未闻。黄舒的举动让人惊讶,又使人感动。本邑县衙把黄舒事迹上奏朝廷,晋朝皇帝下诏表彰,赐黄舒“孝子”称号,把他的居住地赐名“参里”。明朝进士、文豪汤显祖书《东莞县晋黄舒孝子特祠碑》,后来明清《东莞县志》、《新安县志》及《广州人物传》等均专条记载。

  黄舒的孝行传开后,县人将他比作春秋时孝子曾参,官府在他家门挂“参里”名匾;家宅后山,亦由此称“参里山”,简称“参山”。

  明朝广东布政史祁顺《参里山》诗赞孝子黄舒:“孤山崔嵬倚参里,乡曲争传黄孝子。黄生养亲慕子舆,参里之名从此始。平生志行众所知,高名直与此山齐。山前种得松柏树,犹有慈乌来夜啼。”

  那么,参里和参里山今又在何处?

  据宋沈怀远《南越志》载:“宝安县东有参里,县人黄舒者,以孝闻于越,华夷慕之如曾子之所为,故改其居曰参里也。”宋朝宝安县曾并入东莞,“县东”即今深圳地区。

  参里山的具体地点,据清康熙《新安县志》载:“参里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当时新安县县城设南头,所以“县西北五十里”的地点应是今宝安区沙井街道一带。

  追根溯源,参里、参里山又在今沙井的什么地方呢?

  据清康熙《新安县志》寺庙条载:“云溪寺,在县西四十里归德场参里山之麓,今改为万寿寺。”又据清嘉庆《新安县志》载:“万寿寺又复为云溪寺。”云溪寺在今之沙井中学内,毁于解放初期,今故址犹存。前志载:“云林仙井,在参里山侧。成化间,布政陈选爱其清冽。”云林仙井也在今沙井中学饭堂侧。又载:“凤栖岗,在参里山之南,形如复杓,昔传有凤栖其上。”凤栖岗也在今沙井中学之南。可见,史传的参里山,即今沙井中学之后山。参里也即在此后山坡下。

  明代,参里山被列为新安县“新安八景”之一,名为“参山乔木”。成了名胜古迹,当地官吏乡贤纷纷前游谒拜;明侍郎陈琏的《孝乌行》、万历新安知县丘体乾的《晋孝子黄舒》等系均留下赞美黄舒的诗篇。

  黄舒死后葬于“大田乡猪母岗”。大田乡在今沙井北面的步涌乡。他的孝行历代得到推崇,明代建有黄孝子祠,并立有牌坊。深圳原有四座黄舒牌坊,今仅存一座黄舒之“孝行流芳”石牌坊,存留在上合村黄氏宗祠内,有柱三间三楼式,分座、柱、顶等部分。座为石座,平面为长方形,座长6.15米、宽3.4米,通高约6.5米。正面题刻为阳刻楷书,大门额为“孝行流芳”,上竖刻“奉旨旌表”,大门对联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副。背面为阴刻隶书对联:“名开子舆当日里,孝传司马弌朝人。”此牌坊装饰讲究,雕刻精工,是深圳市目前保存最好的一个牌坊,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黄舒是古代封建社会孝子贤孙的典型。据族谱考证,深圳市的福田区上沙村、福田村、沙头村、下沙村、上梅林村和宝安区上合村、南山区北头村等处的黄姓,皆与黄舒有关系。(彭全民 廖虹雷)

主办单位:深圳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copyright@深圳市档案馆

ICP备案号:粤ICP备19114015号-1  粤公安备案44030402001162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林丰路2号档案中心A座、C座 邮政编码:518049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