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打印

潘礼敬:深圳粤曲艺术先驱

发布时间:2013-12-09 信息来源:市档案局 浏览次数: -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乃至深圳西部,濒临珠江口,咸淡水交汇,水上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在历史上就是鱼、盐、蚝、粮丰产的富庶之地。同时,沙井地区也是广府民系地区。广府民系的三大特色是粤语、粤菜和粤剧。

  宋末年间,广东南雄府保昌县上朔村潘英甲携妻带儿,落籍深圳福永街道怀德乡。据《宝安潘氏族谱》记载,潘英甲传至第四世为潘礼敬,号乐静,元至正三年(1343年)生于怀德乡,自幼颖悟过人,好学上进,胸藏万卷。尤通音律,好吟咏,酒酣兴发,常常击节高歌。“倚声度曲,有绕梁之音,听者欢然”(清咸丰四年《故处士乐静公墓志铭》)。

  潘礼敬为人坦荡,旷达明智,待人接物和气蔼然,故而交游甚广。遇人有难处,潘礼敬则罄囊接济,因之受其惠者颇多,乐善好施之声,相传方圆十里。潘礼敬性情恬淡,不求闻达于当时,唯爱好山水林泉之趣。“暮龄家事悉付诸子,世之尘虑不萦于怀。唤酒独饮,陶然而醉,醉而醒,笑傲海风山月间,纾其幽怀之趣”。他在乡里自建一雅致静室,取名“乐静轩”,稍遇闲暇即登轩独坐,或邀知己吟诗度曲,饮酒抚琴,极尽雅静幽闲之乐。其内侄本县人直隶杨州知府陈琏在其《乐静轩记》中赞叹道:“公为人寡然恬静,以道自怡,不求名达。所居既擅山水园林之胜,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有蔬可茹,有桑可蚕,有牲鱼酒醴可供祭祀,待宾客;地僻景幽,轮啼罕至,白日悠永,清兴满前,沙鸥水鸟之咏翔,渔歌野唱之响应,云帆风舶之往来,举不出于顾盼之外;或据榻而坐,或曳杖而行,野色横集,尘氛顿消,心与景会,其乐洋洋,因名所居轩曰‘乐静’。”这正是潘礼敬怡情雅兴之写照。

  潘礼敬第五代孙潘楫生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潘楫,邑之邓家蓢人。治《春秋》,邑令延修《莞志》。生平持已端庄,虽燕居必冠,笃于庭训。伯子早领乡荐,著有《律吕图说》并《钟岗诗集》、《监议》数卷,传于家。”(清嘉庆《新安县志》)

  邓家蓢即今沙井万丰村,又叫万家蓢。潘楫毕生心血研究音乐,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所著的《律吕图说》,有“铎振珠涯”声誉,时中奉大夫承宣布政使游应乾对此书评价极高,亲为作序,序文赞曰:“有真见,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索千古不传之绪。”是深圳历史上仅见的研究音乐的古代学者。潘礼敬后人潘耀扬为清代边疆重臣,官至两广提督,咸丰年间授三品游击将军,晚年解甲归里,在村里建有“将军第”(今万丰村仁爱路侧),又修建一座专为唱戏用的“八音楼”,四时广邀戏班演戏,唱粤曲,赏名旦,传统的戏曲唱本和音乐,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万丰人,也影响到周边村落百姓对粤剧的传统性爱好。2004年万丰村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粤剧)之乡”。万丰粤剧于2007年1月被列入深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万丰戏曲、音乐的发展,可以说无不与潘礼敬“一脉相承”。

  另者,潘礼敬不求功名利禄,却对尊祖敬宗、教育后人十分热心。有潘一族自中原辗转南来宝安,向无谱牒,家族源流全凭口传心记。为使后人明本源,辨亲疏,知长幼之序,毅然召集族人开局修谱,并亲主其事,执笔担纲编修。《宝安潘氏族谱》的首修,始于潘礼敬。为保护和传继潘氏谱牒档案,为促进潘氏存史,他作出了贡献。

  潘礼敬卒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享寿八十余。正配何氏,继配陈氏(直隶杨州知府陈琏姑母),生子五:观察、义察(何出),文察、理察、顺察(陈出)。礼敬卒后,国子监事、嘉议大夫、通政司通政使、扬州知府陈琏曾为其作《故处士乐静公墓志铭》,总结其一生云:“猗嗟我公,夙有旧德,乡里仪型,子孙楷式,寿逾八十,乘化而归,铭表墓门,用阐德征”。

  据上所述,如果说潘礼敬是深圳粤曲艺术先驱,并不为过。  (廖虹雷  彭全民)

主办单位:深圳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copyright@深圳市档案馆

ICP备案号:粤ICP备19114015号-1  粤公安备案44030402001162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林丰路2号档案中心A座、C座 邮政编码:518049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