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打印

谁点亮了深圳第一盏渔火——寻访深圳早期移民“水流柴”

发布时间:2012-08-29 信息来源:深圳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

  在深圳西部珠江口沿岸,生活着一批早期的移民、拓荒者,他们从周围各地流浪于此,建起“基堤鱼水围”(简称“基围”),过起围垦、捕鱼的生活。住在“基围”附近的人就叫做“基围人”。“基围人”因为居无定所、漂泊不定,也被称为“水流柴”、“无门闩”。

  也许是历史尘烟暂时模糊了人们对他们的视线,也许是新生活浪潮使人们来不及盼顾他们的容颜,如今深知他们“身世”的人不多了……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踏上了深圳西部海岸线。在位于宝安区宝城翻身大道的“新安园”二楼办公室里,我见到了翻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坤。

  郭坤自己就是“基围人”,4岁从东莞流落到这里,跟父老兄弟一样,打过鱼、养过虾、种过田。1962年17岁的郭坤开始在生产小队当记工员,1965年任翻身大队团总支书记,入了党,当党支部委员,后来任了13年又3个月的村党支部书记,直到1993年,他出任翻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至今。这个50多岁的中年汉子,浑身透出经过风浪历练的精明与干练。他满怀热情地向我讲述了祖辈和弟兄们的昔今岁月,讲述了“水流柴”们的故事。末了,老郭向我一招手说:“走吧,我们一起到‘基围人’生活过的地方看看。”

  于是,我跟着郭坤出了门,上了他开的奥迪A6工作车。

 

  这一带的村子原来没有名字

  我们驱车从西乡河出口西岸,进入珠江口海堤。

  在海堤两旁,可见到的浅海滩涂不多了。一条条纵横的长满绿草的土堤,把水平面分成棋盘般的方格。郭坤说,这就是人们养殖鱼、虾、蟹的“鱼”,又叫“基堤鱼水围”(简称“基围”),深圳西部整条海岸线都有这样的基围。

  1949年8月深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这片海滩上聚居的“基围人”已达4000多人,东一堆西一堆形成不同的居民点。1950年12月19日,省赴宝安土改工作团到达南头,次日县政府发布土地改革文告。宝安是广东省三个土改试点县之一。第二年春天,土改队员在普查时惊诧地发现,这滩涂海岸线的一个个“村子”———居民点竟没有名字!为使土改工作顺利进行,他们向上级汇报后,给这些“基围人”的聚居点逐一起上了村名:翻身村、劳动村、自由村、安乐村、和平村、共乐村……从此,这一批具有明显时代色彩的地名写入深圳史册,沿用至今。

 

  “基围人”约有一万五

  郭坤介绍说,目前深圳的“基围人”人数约有1.5万,主要分布在特区内的大新、白石洲、蛇口及宝安区的新安、西乡、福永、沙井等沿海地带。

  “基围人”并不是深圳的原住民。在当年土改和人口普查的登记簿里,写着他们的籍贯。他们大多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广州、东莞、番禺、珠海、中山、南海、顺德、佛山、惠州等9个市县。有的因为捕鱼作业来到了这里,有的为寻找发展到这一带定居,有的为躲避原籍土匪恶霸横行而来,更多的是长年在外的农业打工者,一路打工糊口漂泊到这里。

  在翻身村,1923年出生于东莞的黄志祥,于1943年流落此地,1963年转为国家干部,现退休在家。1924年生于番禺的陈金满,1947年来这里定居,1977年调到西乡公社当干部,现已作古。翻身村的郭炳权、樊牛、梁义等都是来自东莞、番禺的“水流柴”,在当时宝安县是闻名人物。郭炳权任村党支部书记,195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劳动模范”荣誉。同年翻身村农业社全面丰收,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郭炳权参加全国劳模大会,获国务院奖励。樊牛当时任大队长,后来当上西乡公社的领导。

 

  上世纪初“飘”到深圳

  据史料记载,珠江口的围垦活动始于宋朝。自清代起,东莞、番禺、中山的沿海人民就开始围垦造田。深圳西部的古老滩涂区,由小到大,经历了多少世纪的暗淡、寂寞,是什么时候由谁点亮第一盏渔火?我们的视线无法穿越久远的古道,无法从现有的史料中考证。从当地的老一辈人口中才了解到,上世纪初叶,从外地“漂”来第一伙陌生人,在深圳沿海荒无人烟的浅海滩上搭起第一间窝棚住下,从事捕鱼捞虾。但他们很不稳定,等到了休渔期,这些人又漂走了。从那时候起,这些鱼客被人叫做“水流柴”———如同浮在流水上面的柴薪杂物,漂泊不定,四海为家。上世纪30年代,深圳最早的“漂的一代”越来越多,除了出海捕鱼,他们开始围垦造田、筑基造闸建鱼,大王洲山和坪洲山附近增加了许多茅草窝棚,开始在这里过上定居生活。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他们在这一带开发的自然放养鱼虾的鱼已有3000多亩,能种水稻的薄田2000多亩。

  郭坤告诉我,在珠江口滩涂上人工围海滩造田建鱼,其实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因为淤泥深厚软烂,千辛万苦筑起的基堤,有时一夜就会被海浪冲走,遭遇上台风更会前功尽弃。

 

  “基围人”的三代住房

  在西海堤旁,郭坤和我来到一片鱼塘边,他指着近处一个堤上的窝棚说,这就是“基围人”的第一代住房。

  这是用木杠和竹竿搭起来的窝棚子,四旁和棚顶的用料都是杉树皮,门窗也用杉树皮夹成的。棚子临水,小木船、渔具就在水边。

  郭坤说,这种棚子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算是最高级的。实际上当时“基围人”住的窝棚十分简陋,全是用稻草或茅草搭建,难以遮风挡雨,人们称为“无门闩”。这种茅草棚,遍布整个深圳西部滩涂区,翻身村就有500多间。1964年连续3次大台风,几乎把所有的茅草棚都刮倒了。

  1965年,海边的“基围人”走出了几年自然灾害的困境,集体经济形势好转,人们手中钱多了。于是,翻身13队首先拆掉“无门闩”的茅屋,集中建起两层的砖瓦房。到上世纪70年初,深圳的“基围人”住茅棚的历史宣告结束。这就是他们的第二代住房,当时人们叫“大寨房”。在宝城50区,原翻身六、七队的“大寨房”就建在这里———3排老旧砖瓦房还保存着十多间没有拆除,现已住着外来的劳务工。

  而现在,据郭坤介绍,所有的“基围人”和他们的后代,都已经住上了别墅式的楼房。

 

  “基围虾”和台风雨

  深圳“基围人”、“水流柴”聚居的滩涂地段,面对内伶仃洋海域,是珠江出海口终端,正是内陆淡水与海洋咸水的交汇处。正是这天然典型的生态环境的活力和丰盛,吸引了“基围人”和“水流柴”。咸淡水的交汇使这一带土质肥沃,富含腐殖成分,水中浮游生物多,因此是种水稻和养鱼虾的好地方。

  翻身村的水稻生产在六七十年代已经闻名全省全国。1969年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郭坤作为代表,在省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上发了言,《南方日报》一篇《翻身大队学大寨,学了大寨大翻身》的长篇报道,使“基围人”的名声不胫而走。

  “基围人”在这一带养鱼养虾一度是主业。现在福永、沙井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当时鱼虾多得无法处理,虾干、鱼干像晒稻谷一样堆在晒谷场上。

  “基围人”经营的水产品最出名的就是“基围麻虾”,因产自“基堤鱼水围”而得名,以其壳薄、肉质嫩幼爽脆、味道鲜美而闻名遐迩。1985年,深圳“基围人”养虾专业户近200家,仅是翻身管理区就有70多户。每天天未亮,他们就捞起活虾,装上机动小船运往香港市场或是附近的酒楼。

  “基围人”享受到大自然丰盛给予的同时,也受到天灾人祸的袭击。

  首先是台风和海浪的袭击。珠江口自古以来就是台风频繁登陆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几次强台风,每次都把所有“基围人”居住的茅棚刮倒,不少人被突然而来的海浪夺去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发生了多次风灾。如1964年,5月28日、8月8日和9月5日三次强台风登陆宝安,掀起海浪,全县崩塌海堤3654米,倒塌房屋4868间。

  其二是海盗和恶霸的欺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流柴”出海打鱼遭遇海盗杀人打劫的事件不断发生。1940年,宝安渔船、蚝船多次遭劫,200多人被打死。“基围人”中也出现恶霸,如当时的黄添润拥有300多亩土地横行霸道一方,使“基围人”兄弟深受其害。

 

  民谣里的梦

  在这块“基围人”笑过、痛过的地方,我感慨万千。我想寻找飘漫着黄牛长叫的村道和炊烟袅袅的村舍,我想聆听那悠扬的渔歌,可是这一切都变了。新生活像潮水般奔涌而来。郭坤给我讲了当地流行的两首民谣。

  第一首民谣是当地十多年前流行的:

  入门大围谷,

  出门两只辘,

  手上圆碌碌, 

  衣车补衣服。

  郭坤说:“别看这民谣里唱的是稻谷、摩托车、手表和缝纫机,但却是我们基围人世世纪纪的梦。”

  才十几年,昔日的民谣改了新韵。老郭说的第二首民谣就是近几年流行的:

  家家新楼屋,

  出门四只辘,

  手拿大哥大,

  身上穿西服。

  也许老实巴交的基围人并不是大艺术家,但却是率真的歌手。

  民谣里一闪而过的十几年,海岸沿线的农村已经城市化。

  跟着郭坤走进那些被称为“村”的街道,走近那些称为“农民”的人们,总有一种名不符实的感觉。商场、超市、银行、药店、酒店、餐馆、网吧、影剧院、图书馆……应有尽有,这能叫农村嘛!工厂上班的、开公司的、办店铺的、领工资的……这样的人,你能称之为农民嘛!是的,这些“基围人”,早已告别了过去苦难漂泊日子。

  在深圳西部的海岸线上,还能零星地看到第一代“水流柴”居住过的茅棚。像上图中这样的茅棚,郭坤说,那也是当时的“富人”才能住得起。(黄开林 / 文)

  

主办单位:深圳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copyright@深圳市档案馆

ICP备案号:粤ICP备19114015号-1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564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林丰路2号档案中心A座、C座 邮政编码:518049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