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故事|五湖四海“揽”人才
发布时间:2022-12-12
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
在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干部一般都是通过调配、安置、指令进行安排的,实行“部门所有、单一调配”的制度。那时候的深圳又是如何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五湖四海“揽”人才的呢?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前,原宝安县(深圳市前身)只有干部6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偏少,年轻干部所占比例很小。
为开创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新局面,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方式,主要采取了试用选调、内联轮换、定期聘用、毕业分配、向外选聘几种办法。
1983年7月12日,《深圳特区简讯(总第68期)〈我市招聘了专业技术干部356人〉》。
借助上述办法,深圳干部队伍不断壮大。截至1984年底,全市共有干部25501人,比1978年增加19035人,增长近3倍;干部的政治素质、文化素养显著提高,具有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干部人数从1978年的651人增长至6913人;干部平均年龄由1978年的43岁下降至37岁。
深圳以开放包容的思想、优厚的薪酬待遇、灵活多样的就业模式,招纳了五湖四海的人们加入深圳特区初创时期的开拓和建设中,书写了建设中国经济特区的时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