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故事|“三趟快车”——见证深港血脉亲情水
在上世纪中期,香港地少人多,食物供应不足,大部分农副产品依赖内地供应,一旦遭遇雨灾、风灾、火灾等自然灾害,物资供应就更加紧张。
1959年,香港因鲜活商品短缺向中央求援,尽管当时国家经济也处于困难时期,中央决定由外贸部和铁道部联合开辟供应港澳市场的鲜活商品快运货物列车。
1962年3月20日零时,一辆编号为“621”供港跨境专列(后编号改为“751”)从湖北武汉出发,拉动30多节满载猪、牛、羊等鲜活商品的车厢,经宝安县(深圳市前身)运抵香港,这是内地供港首趟专列。
同年12月11日,又增开了由上海新龙华站和河南郑州北站直达宝安县的“753”次和“755”次快运列车。由于这些列车“定期、定班、定点”每日开行三趟,被形象称为“三趟快车”。
在上千公里的运送路途中,活物运输和菜品保鲜是一大难题,因此押运工作异常辛苦。为了避免活猪在运输中死亡,在夏季,押运员需时刻保持车厢通风,“哪怕人不洗澡也要保证让猪洗澡”。在冬天,猪因为怕冷抱团容易被压死,押运员会定时赶猪。无论春夏秋冬,押运员一天要扫几次粪便,预防动物生病或滑倒摔伤,争取把残次死亡率降到最低。
“三趟快车”中的运送活猪列车。
到了20世纪90年代,每天由内地经深圳运往香港的活禽活畜占香港市场供应量的99%以上,冻肉水产、瓜果蔬菜等占一半以上。因此,“三趟快车”也被誉为保证港澳供应的“生命线”。
随着现代物流的蓬勃发展,供港商品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运输方式,服务港澳同胞四十八年的“三趟快车”于2010年光荣“退役”,它见证了内地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让香港和祖国内地始终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