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故事|从深圳到全国,票证这样退出历史舞台
发布时间:2022-12-25
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
不用粮票就能买饭后,深圳市场上开始流入高价粮。有粮票的买平价粮,没粮票的买高价粮,这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居民粮食的定量供应,深圳实行购销倒挂(即“贵买平卖”),政府一直背负着沉重的补贴包袱。
深圳市城镇居民粮籍证
于是,深圳开始动了彻底取消粮票的念头——放开粮价,让粮食价格随行就市。1984年,深圳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通知各国营粮食部门多储备粮食,提高粮食售价。若发现周边地区来深圳抢购,再想其他法子应对。同时,政府又通过提高职工工资(即增加粮食补助)的方式,解决了职工买不起高价粮的隐患。
就这样,1984年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率先取消粮票,放开了对粮油、猪肉的价格,由凭证定量供应改为议价购销。也就是说,粮油等副食品可以由交易双方商定价格购买或销售。当天,深圳大大小小的粮店均张贴告示:即日起,买粮不需粮本,三号大米每斤由0.146元调到0.29元。
1993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自当年4月1日起,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至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各种票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