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打印

五星红旗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首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

发布时间:2023-10-04 信息来源:深圳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五星红旗的每一次飘扬都映衬着亿万国人的欢笑与希望,彰显着亿万人民的意志与期望。

  01  

旧中国的国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之一。但在中国历史上,直到清朝,政府才颁布正式的、现代意义的国旗。在同西方列强的“交往”中,李鸿章看到别国政府都悬挂着自己的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此事。经过多次商议,李鸿章呈上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1862年,清政府决定使用三角形的黄龙旗为大清国旗,龙是皇帝威严的象征,黄色是满族的代表色。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外交活动更加频繁,由于三角形的旗与西方各国的国旗皆不相同,为和国际接轨,清政府又决定将它改为长方形。这面国旗一直用到清朝灭亡。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之后,参照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使用过的旗帜,决定以红、蓝、白三色横条旗为未来的国旗。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由于革命成功来得太快,以至于革命人士没能来得及准备,因此,便匆忙决定以铁血十八星旗为临时国旗。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根据革命党人提倡的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精神,临时政府决定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认为中国有几十个民族,这样的象征意义不妥。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进行革命斗争时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当时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最终,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而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海军旗,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陆军旗。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窃取大革命胜利的果实,建立独裁统治。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1949年4月,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被废除。  

02  

新中国国旗的确定

新中国成立后,用什么样的国旗作为新中国的象征,被迫切地提上日程。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当即得到民革、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从8月起,各方面代表陆续到达解放区,与中共代表共同进行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拟定新中国的国旗是此次会议的重要任务之一。16日,周恩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筹备会常委会下设立6个小组,其中关于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的事项均由第六小组负责。第六小组组长由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担任,副组长由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担任,后又增加沈雁冰为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7月4日下午,第六小组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叶剑英主持会议。会议决定,推选叶剑英、廖承志、李立三、郑振铎、张奚若、蔡畅、田汉、翦伯赞8人组成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叶剑英为召集人;推选郭沫若、田汉、沈雁冰、钱三强、欧阳予倩5人组成国歌辞谱初选委员会,郭沫若为召集人。会议同时决定发布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征集启事,由郭沫若、沈雁冰、郑振铎3人负责草拟。

图片

图片

曾联松国旗设计图  中央档案馆藏

《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草案)》经周恩来审改,由新政协秘书处呈送毛泽东、朱德、李济深、林伯渠等新政协筹备会常委征求意见。7月14日,征集启事分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天津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与此同时,国内各报及海外各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反响热烈。到8月20日征稿最后一天,共征集到国旗设计稿1920件,图案2992幅。投稿者涉及各个阶层、职业,男女老幼都有。

8月5日,第六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饭店举行,对半个月来收到的459件国旗稿件进行了初审,同时决定聘请徐悲鸿、梁思成、艾青为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专家顾问。22日,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初步选出国旗图案16幅,提交第六小组讨论审定。24日,第六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对符合标准的国旗图案进一步进行讨论,淘汰了上次初选的一部分,又新增了一部分,选出17幅国旗图案。9月14日,第六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决定,把来稿中较好的国旗图案印成小册子,由第六小组组员召集新政协全体代表分组商讨。

17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将国旗、国徽、国歌的工作移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由第六小组向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提出报告。第六小组根据大家意见在之前选出的国旗图案的基础上,又从应征稿件中选出一部分得票较高的国旗图案,总共38幅。将这38幅按照“复字第1号”至“复字第38号”顺序编号,制成小册子,提交全体会议代表审阅。代表们对这38幅设计稿进行了分类评价。23日,筹委会分成11个小组对国旗图案进行广泛的讨论。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座谈会,了解国旗的设计情况。在座谈会上,毛泽东开门见山地说:“过去我们脑子老想在国旗上画上中国特点,因此画上一条,以代表黄河。其实许多国家国旗也不一定有什么该国的特点。”接着,毛泽东拿起编号为“复字第32号”的五星红旗图案说:“这个图案表现我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与会者纷纷赞同毛泽东的分析和选择,热烈鼓掌表示完全赞同。

图片

1949年9月25日,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会座谈会主要发言摘录(部分)。  中央档案馆藏

26日,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以“复字第32号”图案提交政协会议主席团审核,并对说明进行了修改,指出“红色象征革命,星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行表决,一致通过了国旗方案的议案。同时,为规范国旗的制作,会议决定拟制《关于国旗制法说明》。29日,《人民日报》刊登国旗图案、《国旗制法说明》。  

03  

开国大典上升起

第一面五星红旗

制作国旗的任务是由北平市国营永茂公司承担的。9月28日,职员宋树信接到任务,要在10月1日前制作长460厘米、高338厘米的两面五星红旗。宋树信立即来到瑞蚨祥绸缎庄,找到了合适的红绸缎和一卷九尺多长、不到二尺宽的黄绸缎,连夜缝纫赶制。制作过程中,他发现做五角星的黄缎子宽度不够,最大的那颗五角星有一个角需要拼接。他迅速报告领导,经过请示,同意拼接。由于时间紧迫,他通宵达旦,直到10月1日清晨,终于完成了两面特大五星红旗的缝制任务。

制作旗杆的任务落在了北平建设局工程师林治远的肩上。根据开国大典筹委会的要求,旗杆要与35米的天安门城楼等高。这个任务在今天看来很简单,但是对于刚刚新中国成立来说由于物资匮乏,要找到合适的制作旗杆材料绝非易事。林治远最终选取了自来水公司的水管来制作旗杆。他选取了4种直径不同的水管,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焊接。但焊完之后,他发现长度只有22.5米,远远达不到要求,只好继续寻找合适的材料,但都无功而返。当时整个北平市就只有这4种型号的自来水管可以套装,而相同口径的管子因为技术原因无法焊接。为确保工期,林治远等人只好向筹委会汇报,请示能否把旗杆高度改为22.5米。筹委会听了汇报,在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同意了林治远提出的建议。最终,这根用自来水管焊接的旗杆,一直在天安门广场耸立了42年,直到1991年4月才被更换下来。

国旗和旗杆的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如果按照原定方案让毛泽东主席从天安门城楼的主席台上走下来升旗,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太现实。有人建议,在天安门城楼设一个电动开关,请毛主席按开关升起国旗。林治远决定试一试这个方法。他曾看到国外报道过自动控制升降旗的成功例子,但具体是怎么做却不知道。他请来建设局工程师梁昌寿等人,一起研究自动升降装置方案。为解决电线铺设难题,他们将电线从广场旗杆下穿过长安街预埋的钢管,然后跨越金水河,顺着天安门城楼往上,再转至城楼中央,与控制开关连接在一起。接下来便是自动升降装置难题。它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国旗能够自动升降;二是升旗速度要与国歌演奏时间高度契合;三是国歌奏毕,国旗要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并自动停止。他们反复安装调试,终于获得成功。9月30日上午,自动升降装置安装完毕,经检验确认运行正常。下午,聂荣臻到现场检查验收。不料,国旗升到一半时突然停了下来,经排查是电源出了问题。为防止再次出现电源问题,聂荣臻要求制定一套人工升旗备用方案。但是,林治远和梁昌寿还不放心,当晚又做了一次试验。没想到,国旗升到旗杆顶端后,马达没有自动停止运行,将一面试验用的国旗绞进了旗杆顶端的滑轮里。这时,脚手架已经拆除,现搭架子来不及,20多米高的旗杆也没人能爬得上去。林治远马上向建设局领导汇报,请求调用刚组建不久的消防队。可消防队架起的云梯不够高,他又找来善攀高的工匠马氏兄弟。两兄弟来后,冒着危险从云梯爬到杆顶,总算把国旗从滑轮里取了出来。林治远、梁昌寿立即动手检修,又反复试验,直到确认隐患完全消除。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伴随着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按下升旗开关,亲手升起了天安门广场上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这面国旗于1951年7月由北京市政府拨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和保存。

主办单位:深圳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copyright@深圳市档案馆

ICP备案号:粤ICP备19114015号-1  粤公安备案44030402001162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林丰路2号档案中心A座、C座 邮政编码:518049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