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打印

会议速递:“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的职责使命”国际研讨会内容速览(二)

发布时间:2023-11-29 信息来源:深圳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

  11月29日下午,由国家档案局、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主办,深圳市档案馆协办的“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的职责使命”国际研讨会第二节围绕“数字时代的新需求与新服务”和“数字时代档案馆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享交流。会议由中国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副司长周克华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顾问艾德里安·坎宁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刘越男和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特别顾问朱福强作主题报告。

  中国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副司长周克华主持研讨会

  艾德里安·坎宁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澳大利亚世界记忆项目国家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档案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澳大利亚档案工作者协会和国际档案理事会会员

  艾德里安·坎宁安报告的主题为“数字化转型中档案工作者面临的变革、挑战与机遇”。他反思了过去30年来档案界应对社会、组织和工作流程的数字转型的经历,特别是以澳大利亚为参考,探讨了档案工作者当前的趋势和未来可能的方向,以期为数字时代设计新的服务模式。数字转型为档案馆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促进了档案利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尽管已经制定了一些实用的战略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数字档案保存的总体状况并不乐观且还在恶化。他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多种原因,以及诸如“大数据”和“云服务”“在线社交媒体”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新兴趋势和问题。他认为,解决问题没有捷径可走,也不存在灵丹妙药,我们还是要降低对成功的预期。尽管用好现有一系列好的标准、工具和模型也能够把档案保存做得“足够好”,但是面对不可避免的挫折和阻碍,档案行业必须有韧性、有弹性、务实且坚定。

  刘越男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刘越男报告的主题为“亟待突破:中国电子档案移交现状调查”。她围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课题组在2021年4-6月期间面向175家省、市、县级综合档案馆开展的档案移交接收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结合中国电子档案移交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发展情况,从电子档案的接收进度、接收范围、移交时间、接收模式、接收质量等多方面对中国各级综合档案馆的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该项工作亟需在移交范围、保管权责分配、系统支撑、实践模式方面取得突破。同时,还提出为单套制开列实施时间表;树立“档案是数据精品”的意识和成本效益意识,衡量档案数据保存的成本,改革移交范围的规定,减轻市县级档案馆保管长期档案的压力;加强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规划与实施,探索系统集中建设的新模式等措施建议。

  朱福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特别顾问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委员会委员

  朱福强报告的主题为“‘传统’档案工作者能否适应数字化转型时代”。他认为“传统档案工作者”是指那些主要处理传统纸质档案的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是为所有业务活动创建完整、真实、可靠的档案,并将这些档案作为证据加以保存和管理。为了留作“证据”和明确责任,必须创建并管理档案(而不是“信息”或“数据” ),使其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内容”、“结构”和“背景”。在传统的纸质环境中,如果正确地立档、归档,这三个元素都能在相同的物理介质上保存或展示,并且是人眼可读的。然而,数字革命永远改变了档案的创建方式。电子或数字档案的“结构”、“内容”和“背景”存在于虚拟现实或概念现实中,而不是物理现实中。一旦改变软件和系统,电子邮件、附件、电子表格、数据库等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创建真正的档案的能力,而这些真正的档案才能为我们提供“证据”解释政府的行动和决定。因此,档案工作者,特别是传统档案工作者,应当警惕这种潜在的危机。(文/苏俊桦,图/深圳市外事保障中心)

主办单位:深圳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copyright@深圳市档案馆

ICP备案号:粤ICP备19114015号-1  粤公安备案44030402001162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林丰路2号档案中心A座、C座 邮政编码:518049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