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春节(三):迎春接福,“福”字要正着贴还是倒着贴?
元旦·龙行龘龘
写在前面:
“福”到底要正着贴还是倒着贴,其中有什么说法呢?
在我国,“福”作为春节的符号,是中国春节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人们最喜爱的文字之一。“福”含义丰富,跟“吉”字一样,几乎可以是一切好事的统称,几乎可以作为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心想事成,健康平安等等吉祥语的近义词。但为什么,“福”字比“吉”字更为特殊,因为它常被倒着贴。
《说文解字》中则云,“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福”字至今历经了千年演变,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态和写法。在甲骨文中,“福”字为“双手举酒祭天”的象形文字,其中“示”表示祭祀,“酉”代表酒坛,而类似双手的结构,则代表巫师向祭坛献酒,以此向神灵祈求富足安康。[1]
在古代,“福”因其美好的寓意,常常出现在各种物件上,古代的窗户镂的是“福”字,门楣上、字画上、花盆、茶具、炊具、厅堂摆件、衣衫纹样……几乎一切皆可贴“福”字。到了现在,人们迎接新春,会在“福”字出现在门楣上、玻璃窗上、箱柜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还有的人故意把“福”字倒贴,寓意“福到了”。
唐宋时期,人们开始用红纸制作桃符。宋代《梦梁录》中就有“画桃符”“迎春牌”的记载,宋代《玉堂杂记》中更记录了“春牌”的文字内容,即“福禄寿”“一财二喜”等字。[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福”字倒贴,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有传说,清代恭亲王府的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家丁贴在库房和大门上。家丁不识字,便将“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福晋见了非常气恼。管家心想,这次闯祸了,情急之下,灵机一动,慌忙连声说道:“常听人家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是大吉之兆。”这番吉祥话讨得福晋欢喜,不但不怪罪管家和家丁,还给他们各人都奖赏了银子。倒贴“福”字之俗便从恭亲王府开始流行到达官府第,后又传入陌巷人家,人们都觉得“福到”是个好意头。[1]
不论传说有几分真,“福”字倒贴的习俗至今仍相当流行。正着贴还是倒着贴,都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展现。
资料来源:
[1]《一福傍身·癸卯玉兔闹新春》,新京报,2023-01-19,
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429304448666246&wfr=spider&for=pc。
[2]《福字正着贴还是倒着贴?关于“福”字的知识点都在这→》,上观新闻,见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1/02/10/358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