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大家乐”舞台——百万青工的高光时刻
写在前面:
说到真人秀,大家首先想起的是“超女”“快男”。1986年,一个全民都能参与的露天真人秀舞台“大家乐”诞生。自荐、自演的方式,让无数务工青年登上了舞台,展现才艺和青春,风靡二十多年。无论是表演者还是台下观众,“大家乐”是他们的舞台,是时代的舞台,百万青工是这个舞台的主角,他们的高光时刻留在“大家乐”,留在深圳。
海选歌手赛、男团女团、草地音乐节,这些后来在千禧年才逐渐风靡全国的娱乐形式,其实在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出现在深圳。“大家乐”舞台作为大众娱乐形式,以户外、草根、海选为主要特点,主打一个亲民、自在、松弛,百万“打工人”期望得到登上舞台slay全场的机会。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从全国各地来的“打工人”聚集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在这片热土追逐梦想,挥洒青春。当时文化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如何解决百万青工在工作八小时以外的娱乐休闲需求成为政府关心的问题。
1986年,在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一个简陋的舞台每天人声鼎沸,而一侧的报名点,“排长龙”的青年男女准备好了5角钱,以及最拿手的才艺表演,希望能报上名登台表演。让他们热血沸腾的,是用砖头水泥砌成的简易露天舞台,只配备电子琴和音响等基础舞美设备,然而这并不影响务工青年想要展现自我的热情。
以“自荐、自演、自娱、同乐”形式,每位登台者只要交5角报名费就可登台演出,观众则免费观赏,这个由深圳市政府拨款1万元建的“大家乐”舞台,自启用就风靡全市,在接下来的20多年中,成为深圳市一道经典的群众文艺风景线。[1]
“大家乐”自荐节目报名处 图源:晶报
初期,“大家乐”舞台周末开放一次,每次表演都座无虚席,很多观众站着也看完全程,寒冬酷暑也丝毫不影响观众的热情,踮脚伸长脖子、自带小板凳,各种招数,只为享受“大家乐”舞台带来的欢乐。
后来,因为报名上台的青工太多,报名后要等候一周才轮到上台,“大家乐”的演出从原先的每周末一次,改为每周两三次,再后来索性每天一次。[2]
当年的“大家乐”舞台常常座无虚席。 图源:晶报
“大家乐”舞台特色鲜明,深受大众欢迎,被誉为“平民夜总会”和“打工者之家”,它的开办在1986年年底就被评为“深圳市十大新闻”之一。此后,“大家乐”不断发展,1987年11月,深圳各界青年“迎全运”“中华之光”文艺晚会在“大家乐”舞台举行,众多精彩节目上演,这里成为草根的文化中心。
1988年起,“大家乐”举办“荔枝杯青年歌手大奖赛”,至2012年举办二十多届,超女、快男的海选方式最早就源于此。[1]
1989年“大家乐”艺术团成立并建立活动网点。深受青工欢迎的“大家乐”舞台不断升级,1991年,深圳市政府拨款65万元建成“大家乐”新舞台,舞台配备钢网结构及灯光音响设备,升级改造后的“大家乐”舞台焕然一新。除了常规的青工自荐、自演项目,开始举办大型比赛和活动。[1]1993 “大家乐”舞台举办卡拉OK月赛、季赛和年赛,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明日之星”专场演出,发掘出一大批人才;1994年,首次创办“深圳是我家”系列文化活动引起全国反响;1995年,推出青年业余歌手“个人演唱会”系列活动;1996年,推出“千人广场舞会”和明星演唱会,先后举办了火风、陈明等明星的个人演唱会,[2]丛飞生平最主要的舞台就是在“大家乐”。[3]
“大家乐”舞台曾上演数不清的各种演出图源:深圳商报
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办公室主任刘林波回忆:“大家乐”舞台是“移民、大众、广场文化”融合的新模式,曾向全国推广,先后建立130多个网点,“大家乐”活动由此深入到社区、学校、企业、村镇、军营,成为深圳群众文化的大景观、广场文化的代名词。[2]
作为改革开放的门户,深圳吸引着全国百万青工,他们白天工作,晚上需要精神寄托,“大家乐”满足了他们。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大家乐”,不论来自何处,不论是何职业,所有人平等欢乐,氛围融洽,能轻松地融入深圳。
进入千禧年,深圳经济发展加速,群众收入提高,对文化生活需求也提高,加上电视、网络和手机开始普及,大众娱乐方式发生变化,“大家乐”舞台热度减退。2008年因“大家乐”所在区域兴建地铁,舞台被围挡,演出停止,随后进入改扩建。[2]2012年1月,承载着一代深圳人特殊记忆的“大家乐”舞台成为历史,被拆除重建。[3]26年里,“大家乐”举办9000多场活动,38万人次登台,近1000万市民参与。[1]
当年的大家乐舞台门口图源:深圳商报
如今,深圳青年宫已经在“大家乐”舞台旧址拔地而起,占地面积19596平方米,建筑面积37760平方米,成为集深港国际青年交流中心、青少年德育中心、大家乐文化中心、义工天地、青年社团总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青年活动基地。而“大家乐”舞台作为特殊的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设施也被保留了下来。2020年,“大家乐”舞台兼顾传承与创新举办三大系列活动:青少年文化艺术活动、青少年科技活动和青年交友联谊活动(鹊桥会),全年大约举办100—120场活动。
“大家乐”文化产生与特区经济发展、外来青年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及青少年事业发展相契合。它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百万青工的青春记忆,登台的表演者在“大家乐”舞台留下了高光时刻,而每一位来深建设的青工也在深圳这座城市用青春和汗水留下了他们的高光时刻。
参考来源:
1[]《深圳故事|“花五角钱登台表演”——“大家乐”舞台》,深圳市档案馆,2023-01-22,见http://www.szdag.gov.cn/dawh/tqssn/content/post_933347.html。
2[] 《大家乐:一个通往梦想的舞台》,深圳商报 2020-05-23,版次:A05,刘文英、韩墨 ,见
http://szsb.sznews.com/MB/content/202005/23/content_862859.html。
3[] 《大家乐,深圳人的草根“真人秀”舞台》,晶报,2018-11-24,A04,罗俊杰,见http://jb.sznews.com/MB/content/201811/24/content_51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