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换汽车——改革开放之初最大宗深港贸易?
写在前面:
改革开放之初,深港边境居民开始进行边境贸易。当时的贸易除了使用货币交易,以物易物也是常用的交易形式,鱼、虾、蔬菜、日常用品,都是深圳销往香港的贸易商品。
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深圳的稻草在香港十分值钱,甚至能换回汽车。[1]
小档君带你解锁深圳“冷历史”。
01
以深圳河为界,沿着边境线的几条村子的深圳村民有土地在香港那边,俗称“飞地”,20世纪50至80年代,尤其是60至70年代,居住在深圳的村民耕田需要持《过境耕作证》到香港去。有机会到香港耕作的农民可以借机做一点小额贸易,宝安县曾正式(短暂)推出过“三个五”政策(边民每月出入港不超过五次,携物不超过五斤,价值不超过五元),帮助本地农民活过生计苦难的那个年代。[2]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深港边境居民之间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规模逐步增大。当时最大宗的深港贸易,应该就是深圳的稻草换香港汽车。
香港工业化程度高,耕地少,稻草也少,但稻草的用途很多,稻草供应存在缺口。一河之隔的深圳耕地多,稻草很多,也不值钱,有香港的土杂品公司以每百斤2元人民币左右的价格从深圳大量购买稻草。
在深圳,稻草不值钱;在香港,不值钱的是废旧汽车。
香港汽车拥有率高,但汽车回收业因土地有限而发展得不太好,报废的汽车处理成本高,常有车主为了省钱而把报废汽车偷偷丢弃在路旁、荒郊野岭。位于香港的深圳“飞地”也停靠着被港人丢弃的报废汽车,过境耕作的深圳村民发现,这些汽车虽然已报废,但外壳较新,维修、翻新后仍可使用,但这需要修理费和运回深圳的运输费。当时内地虽然已经进入改革开放进程,但发达程度远不如香港,摩托车都是奢侈品,买得起小汽车的人是少之又少。香港的汽车能“捡”却不能被捡回深圳,村民除了眼红着急,什么也做不了。
1979年深圳最早的一家汽车修配服务中心开幕(何煌友摄)图源:深圳百科
02
一次,时任深圳市革委会副主任兼财贸办主任李某到莲塘村、罗芳村等过境耕作村开会,当地的村支书想起反映此情况说:“香港人真有钱,汽车当垃圾丢掉。咱们如果有钱的话,就去把香港的汽车运过来,修一修就能开,还能卖钱。”李主任听完村支书的话,灵机一动,向村支书提议,既然香港缺稻草,何不用稻草换汽车。
当时在全国,想买进口汽车,光有钱还不行,还需要领导批条子、有配额才能买。而在深圳,因为改革开放的原因,很多政策上的规定可以突破。深圳财贸办在政策上放开,将这些报废的汽车纳入小额边贸之列,允许边境农民进口,村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汽车开回深圳了。
从此,村民将稻草过境卖到香港,用卖稻草的钱支付汽车的运输费和维修费,若汽车在香港修好,直接就开回深圳,但也有人用手将车推回来深圳修理。深港各自的“无用之物”换到了一个地方、一种经济环境,就变成了宝。
深圳用稻草到香港去换汽车,这一新闻很快传到全国各地,一时间吸引很多外地有购车需求的人来购买旧汽车,深圳一下俨然成为香港旧车集散地,在靠近边境线的空地上,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十分壮观。
稻草换汽车,这正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城市,勇于改革创新所造就的。
(推文末附上往期推文链接:深圳人耕田还要跑到香港?“飞地”又是什么意思?)
参考来源:
[1] 《“稻草换汽车”,也许是最早的深港大宗贸易》,李跃,《深圳,深圳》,P13,海天出版社.
[2] 《深圳人耕田还要跑到香港?“飞地”又是什么意思?》,深圳档案公众号,202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