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最初不是真钱?“压胜”是什么意思?
写在前面:
压岁钱既承载着新春祝福,也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压岁钱诞生的最初用的不是真钱,不能流通,而是压胜钱的一种,那么“压胜”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春节除了好玩好吃,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可追溯到汉代,称为“压胜钱”。所谓“压胜”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巫术形式,意为“厌而胜之”,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压制敌方、制胜所厌恶之物。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记载“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而民间认为“钱”有着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就出现了“厌胜钱”。后来之所以被称为“压岁钱”,《辞海》有解释,“厌胜钱”中“厌”读“ya”,与“压”同音;“岁”来源于民间传说中的“祟”。“祟”是传说中古代的小妖怪,黑身白手,喜欢在年三十的晚上趁孩子熟睡摸孩子的脑袋,被摸的孩子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变成傻子。人们为了防备“祟”伤害孩子,彻夜不眠“守祟”。传说,有一户管姓人家,在除夕夜等孩子入睡了,在孩子的枕头边上放了红纸包着的铜钱,半夜里“祟”来了,正要摸孩子的头,被孩子枕边的一道金光吓跑了。百姓听闻,纷纷效仿,并把这种吓跑“祟”的钱叫作“压祟钱”。因“祟”和“岁”同音,且时值辞旧岁迎新岁,“压祟钱”就被称为“压岁钱”。[1]
压岁钱最早使用的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用于佩戴玩赏而专铸成的钱币形状的避邪品。作为佩戴装饰用的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有的正面铸有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各种图案。到唐代,宫廷里过年时流行散发金钱,除夕赐钱和给“洗儿钱”的风俗由宫内传到民间。[2]到了宋代,散发、赠予压岁钱成为民间的重要风俗之一,宋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繁荣,白银的开采量逐渐增加,压岁钱从装饰性钱币变成具有价值交换的货币功能。[1]
参考来源
[1] 《民间压岁钱习俗小考》,《神州民俗》,施慧,2010年第132期,P7-P10。
[2] 《“压岁钱”的由来和传说……》,澎湃网,政务:上海长宁,2020-01-24,见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563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