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打印

下沙祭祖——承载千古乡情的国家级非遗

发布时间:2025-07-23 信息来源:深圳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

写在前面:

  下沙黄氏祭祖习俗起始于南宋建村初期,并代代延续至今。下沙黄氏后裔广布世界各地,改革开放后,旅居海外的黄氏后裔也每年派代表回下沙参加祭祖。2004年秋祭,回国祭祖的人数达到1500多人,分别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1]

  提起深圳下沙村这个位于福田CBD区域的村子,有人想起掩藏公寓和写字楼之中的黄思铭公世祠、侯王庙古建筑,有人想起下沙大盆菜,脑补6万人食盆菜的饕餮大餐“魔幻”场面,有人可能现场围观过祭祖仪式的热闹。

  下沙村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由黄默堂于南宋时期,始建于海沙滩上。下沙黄氏一世祖黄默堂是江夏郡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黄峭山的十四世孙。祖籍湖北的黄默堂何以千里迢迢来到岭南落脚?皆因他有一位开明的先祖。据清光绪十五年修订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峭山生于唐,曾任唐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晚年的黄峭山命三房各留长子一人,其余儿子各带家产一份、《黄氏家谱》一套,各自外出谋生,并写诗一首:“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作为日后黄氏后裔相认的凭证。在当时安土重迁、几代同堂、宗族制度严密的中国古代,黄峭山主动让子孙“分家”并外出闯荡,是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的。有意思的是,这首诗自唐代流传至今,海内外黄氏后裔相认,仍皆以背诵此诗为凭。[2]

  《黄氏家谱》中载有家训十条,第三条为“重祭”,[]黄默堂到辗转到了下沙建村,也将祖辈流传的祭祖传统带到下沙。最初的祭祀较为简单,按照先祖黄峭山《骏马》诗中的遗训,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首。重要节气和春节、重阳等节日在祖宗牌位前摆上水果、点心、肴馔等进行祭拜。[2]

  南宋淳佑年间,黄默堂去世后,墓庐建于下沙村北的莲花山,下沙黄氏有了祖先墓地,才开始每年春秋两季到墓地祭祖。黄默堂时期处于下沙村创建初期,人口少,家底薄,生活艰难,因此祭祀规模小。到第九世祖黄思铭时期,下沙黄氏家族进入重要发展时期,人丁兴旺,经济发展,农耕和养蚝业都已接近近代规模,整个下沙村已经基本成型。在黄思铭的带领下,基地祭祖开始趋于仪式化,有了主祭人,有了三跪九叩的仪式,祭祀规模也逐渐变得宏大,参加祭典的人数大大增加,供品越来越丰富。黄恩铭去世后,为纪念他对家族发展的重要贡献,其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建“黄思铭公世祠”纪念他,每年春秋两季,墓祭、祠祭的祭典仪式也臻于完善、成熟,并代代延续。[2]

  黄氏宗亲莲花山祭祖  图片来源:下沙股份公司

  改革开放后,曾一度衰败的下沙黄氏祭祖活动逐步恢复。1984年,下沙“黄氏宗亲会”成立,并加入“世界黄氏宗亲总会”,推动传统的祭典仪式得到进一步恢复。下沙黄氏祭典规模日益扩大,仪式程序更为完整、严密。[2]

  在下沙《黄氏家乘》中,有祭祀礼仪全套程序的完整记载,仪式开始前要放炮、擂鼓、奏乐。[1]祠堂前殿、中殿、正殿的中门平时是关闭的,只开旁门。祭典开始时,由主持人宣布开门,然后司仪高唱“启门”,执事人员将三道中门次第打开。拜祠堂时,年满60岁以上的男丁才能进入祠堂。进入祠堂祭祀者均须着长衫,所有祭祀人员全部站列于中殿。长房嫡孙、族长、绅士为主祭人,站列第一排。60岁以上男丁为陪祭者,依次站列于后。在中殿三跪九叩之后,主祭人依次进入正殿行初献礼、亚献礼和三献礼,并宣读祭文。[2]举行祭典仪式时,龙、狮均在祠堂外的广场上肃立静候,仪式完毕,立即鼓乐喧天,龙狮齐舞,海内外黄氏后裔咸集于广场,犹如百鸟归巢,百子千孙,万众一家。[1]

  祠堂祭祖   图片来源: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公众号

  祭祀仪式庄重、肃穆,特别是祠堂祭祀,礼数非常周全,讲究繁文缛节,保留了许多已濒于失传的我国古代传统礼仪,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重大。[2]

  下沙黄氏后裔广布世界各地,改革开放后,旅居海外的下沙黄氏后裔也每年派代表回国参加祭祖。祭祖成为维系家族的纽带,用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寄托对祖宗、对故土,对根的怀念。祭祖仪式是黄氏宗亲恳亲大会的核心环节,而黄氏宗亲恳亲大会中最出名的环节莫过于吃大盆菜。按照黄氏宗亲祭典礼仪,祭祀结束之后,要在“黄思铭公世祠”门前的广场上,举行传统的大盆菜宴。2002年春祭举行的大盆菜宴,共举办53l9席,赴宴人数达到6万人。参加大盆菜宴的黄氏故人、亲朋和来宾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以及国内的许多省、市,这次大盆菜宴的举办席数、参加人数两项均获得了“世界吉尼斯之最”。[2]

  黄氏族人在宗祠前广场同吃大盆菜   图片来源: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公众号

  下沙黄氏祭祖习俗已被评为广东省、深圳市和福田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祭祖习俗(下沙祭祖)入选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下沙黄氏祭祖习俗记载着我们民族的祖先信仰、祭祀礼仪的来源、产生、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下沙黄氏的祭祖习俗,福田政府在线网,2024-11-18

  [2]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沙黄氏宗亲祭典,福田区图书馆,2024-10-13

  [3] 祭祖习俗(下沙祭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主办单位:深圳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copyright@深圳市档案馆

ICP备案号:粤ICP备19114015号-1  粤公网安备44030002006564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林丰路2号档案中心A座、C座 邮政编码:518049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