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基建工程兵——深圳经济特区的“拓荒者”
写在前面:
1982年秋天,100多列军列以每天一列的密度从四面八方开进深圳,上面装载的是2万基建工程兵。这些基建工程兵创造出深圳第一栋高层建筑——20层的电子大厦、“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等许多奇迹。[1]
然而,当时深圳市委是在争议很大的情况下,做出接收基建工程兵的决定的。
基建工程兵进深为何面临争议?他们为何必须脱下军装才能进入深圳?为何南下深圳还自带价值不菲的“嫁妆”?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小档君带你追溯2万基建工程兵转业进深背后的故事。[2]
1979年1月,宝安县撤销,深圳市成立。也在这一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在蛇口炸响,深圳开始高速发展的历程。当时深圳大部分土地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要在这里建设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其时,深圳的常住人口仅有三万多人,建设人才尤其紧缺,没有承建较大工程项目的能力,从外地输入基建人员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1979年,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调集五个建制连组成先遣队,从鞍山市来到深圳。同年,36支队两个连从湖南郴州奔赴深圳,加入先遣队中,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序幕。[1]
1982年5月,因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全国有几十万基建工程兵需要安置。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建设任务重,且三年前已有基建工程兵先遣部队到了深圳,基建工程兵主任李人林认为官兵转业去广东,肯定能发挥大力量,于是派副参谋长徐馨到广东沟通,但结果并不理想。当时广东省里、深圳市里都对2万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有反对意见,自己省内的基建队伍都“吃不饱”,哪来“余粮”给外地劳动力挣。经济特区才刚成立,根基不稳,本地常住居民也不过也就3万左右,忽然涌入2万基建工程兵及其6000余名家属,无异于全市人口迅速翻倍,深圳这个才两三岁的“孩子”能吃得消吗?[2]
也有同志主张接纳基建工程兵:深圳本地建筑工人仅有300多人,深圳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基建队伍才能承担起城市建设的巨大体量和艰巨任务。基建工程兵的同志有纪律、能吃苦,他们能成为特区自己的建设主力军。[2]
对基建工程兵接还是不接,不能因为没有统一意见就一直悬而不决。时任市委书记梁湘让当时主管基建工作的市政府副秘书长舒成友到北京拜访基建工程兵主任李人林,舒成友正是李人林的旧部下。[2]
李人林热情接见了舒成友,听取舒成友的汇报,了解深圳市的建筑队伍、生活水平和市场物价等情况。舒成友也详细询问两万基建工程兵的基本情况。双方也都交了底,舒成友坦言深圳市接收基建工程兵的难处,针对舒成友反馈的顾虑,李人林决定让基建工程兵南下时“自带嫁妆”。[2]
这笔“嫁妆”是一批价值不菲的装备和资产:固定资产6000万元,流动资金近1亿元,设备总值5161万元,机械设备77818匹马力,还有上千名技术骨干。[2][3]
这笔丰厚的嫁妆让深圳吃下了定心丸,此外,基建工程兵必须全部脱下军装,穿着便装才能进深。
这门“亲事”终于成了。1982年秋天,基建工程兵浩浩荡荡“嫁入”深圳——100多列军列以每天一列的密度从四面八方开进深圳,将基建工程兵两万人运入鹏城,担负起深圳建市初期艰巨的建设任务。[1]
基建工程兵开赴深圳特区 图片转自公众号“深圳基建工程兵” 周顺斌 拍摄
虽然“嫁妆”丰厚,但基建工程兵人数多、生活开销大,深圳的建设才刚起步,条件艰苦:基建工程兵住的是竹子搭的棚屋(苦中作乐的工程兵戏称为“竹叶宾馆”,也就是如今“竹子林”),淡水资源不足,他们只能喝浑水,夏天炎热潮湿蚊虫多,很多人都生病了。1983年,一场12级的台风,将他们的锅碗瓢盆、铺盖都卷上了天。[1][3]
“竹叶宾馆” (图片为朱雅智提供)
1983年9月8日夜12点9号台风正面袭击深圳,部队临时竹棚被刮倒,很多官兵在暴风雨中度过一天一夜。
图片转自公众号“深圳基建工程兵” 周顺斌 拍摄
改革开放后,深圳率先发展市场经济,很多工程项目都通过公开招标,供应商公平竞争。基建工程兵在部队的时候都是派任务、接任务,面对市场经济,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苦学钻研、自我革新,很快从部队的“大锅饭”模式切换到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模式,中标包括市师专(后来的深圳教育学院)[1]教学大楼在内的众多项目。6个月建成南头直升机场,被誉为“中国机场建设史上的奇迹”;在暑夏40度高温里三班倒24小时不停工,仅用4个月就完成市师专(后来的深圳教育学院)教学大楼施工任务,经过验收工程质量优质;靠着小板车、长铲等最原始的工具,基建工程兵硬是把深南大道上的石头山全部搬平。[1]基建工程兵承担早期特区建设约三分之一的施工任务,[2]建造了众多包括电子大厦、国贸大厦、[1]罗湖联检大楼[2]等史上留名的建筑。
1983年上步园岭工地 图片转自公众号“深圳基建工程兵” 周顺斌 拍摄
基建工程兵是移山填海“拓荒牛”,转业后更成为改革创新的“领头羊”:除组成以建设集团为代表的10个建设公司和一所医院之外,还有8000多名干部、职工被充实到了各行各业,让初创时期的深圳人才力量迈上新台阶。他们以军旅锻造的勇气和魄力、从市场经济中汲取的眼界和灵感,在制度创新的领域屡创标杆——成立全国第一个人才市场、创造全国首个物业管理体系、开创土地拍卖先河、率先开启住房改革……深圳敢为人先创造出的许多“全国第一”里,很多都有基建工程兵的奋斗足迹,很多“深圳奇迹”背后都有他们的汗水和智慧。[1]
参考来源
[1] 潮涌鹏城军魂永驻 勇做新时代“拓荒牛”——纪念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40周年,深圳特区报,2023-09-28
[2] 特区档案 | 深圳在争议声中接收基建工程兵,公众号“深圳基建工程兵”,邹旭东,2024-03-03
[3] 老市长李子彬点赞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公众号“深圳基建工程兵”,李子彬,2022-07-21